环节 | 活动过程 | 设计意图 | ||||||||||||||||||||||||||||||||||||||
(一) 游戏导入:穿针引线 |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③要求:开始前两个人都必须将手放下,时间到时拿针的同学必须放手。 ④其他同学监督,用数“5、4、3、2、1停”来帮助计时。 2、寻找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讲讲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也请同组的其他同学发表看法。 3、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归因:归因简单地讲就是寻找原因,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如何进行合理地归因。 |
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并由此引入课题。 | ||||||||||||||||||||||||||||||||||||||
(二)
归因自评
|
1、发放问卷 2、说明: ①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如果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请写在问卷下面的“其他”栏里面。 ②在你所选的内容中再选出五个最主要的,将他们依照重要的次序填写(写题号即可)。 |
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 | ||||||||||||||||||||||||||||||||||||||
(三)
各抒己见 |
呈现两个情境,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 1.情境一:小溪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初中还担任班长,同学们对她也是“前呼后拥”的样子。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高中,小溪再也找不到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了:宿舍里的人觉得她什么事都不干,不喜欢她,身边的同学觉得她太孤傲也都不爱搭理她。小溪孤单极了:我还是以前的我呀!为什么她们都不理我呢?肯定是她们针对我、排挤我,还联合起来欺负我! 思考:小溪是如何归因的? 你如何看待小溪的归因? 2.学生表演情境二: 旁白:考试后,高一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坐在一起,闲聊起来: 甲:唉!这书真读得苦啊! 乙:喂,这次考试考得怎样? 甲:唉,别提了,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 乙:你平时够努力的,怎么会没考好呢? 甲:是啊……初中是“希望之星”,高一就成了“流星”!唉,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再努力也恐怕没用了!——你呢? 乙:我?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 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怪老师,还能怪谁呢? 讨论:他们是如何归因的? 他们以后会怎么做?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具体的事例启发学生考。 |
||||||||||||||||||||||||||||||||||||||
(四) 问卷分析 |
过渡语:说别人容易说自己难,同学们对于别人的归因方式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返过头来看看同学们自己的归因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1、组织学生进行问卷分析 ①统计结果:单数题中,你打“√ ”的有几个? 双数题中,你打“√ ”的有几个? ②说明结果: 如果你更多地选择单数题号的选项,你可能是一个外部控制的人,也就是说你通常习惯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和环境; 如果你选择的大多是双数题号的选项,那说明你善于从自己内部寻找原因,你是一个内部控制的人。 如果你的单数题和双数题差不多,这说明你不是典型的内部控制或外部控制的人。 2、理论分析 ①教师说明: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我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同学们看看自己所列出的五个重要原因是不是这几个?如果还有其他的,把它归在“其他”项里。(课件出示表格。)并且,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从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它能不能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氛围可控和不可控。
③请个别学生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并谈谈自己依照这样的归因今后会怎么做。 ④提醒学生注意“努力”是唯一一个可控的因素。 ⑤结合维纳的归因理论和你自己的归因特点,讨论:在归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得他们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维纳的归因理论通过列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是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归因特点,二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能明白归因影响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可控的“努力”这一因素,使理论能结合实际,发挥心理辅导课的功能。 |
||||||||||||||||||||||||||||||||||||||
(五) 课堂延伸 |
小组讨论分享: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你过去是如何归因的,现在看看是否合理。 | 检查课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