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辩证法,开展道德教育》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德育论文
2014-06-05 08:58:06   来源:    点击:


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任云霞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构成了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
可是,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及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难度,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收到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此处,笔者尝试着从辩证法的角度寻找有效的方法。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个学生在知识层次、个性特点、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切忌“一刀切”,而应根据每一个体的特殊性,因人而异。如性格上,内外向者皆有之,对外向者,言辞上可严厉些,对内向者则宜平和;有的自卑,有的些许有点自狂,自卑者应多鼓励,自狂者,应适度压制。正如孔子所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办事畏惧,故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故要抑制他。) 
二、坚持联系的观点——构建有效的德育体系
       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采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怀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等,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如家长制作风;由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如各种观念并行,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加上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同时,现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难使学生形成认同心理。鉴于此,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的集体事业,单纯依靠学校德育来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发动全社会各个环节的力量,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德育环境,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
 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现行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题地位和作用,忽视了自律道德素质的培养,客观上造成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因此难以真正奏效。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从只注重迫使教育者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转移到重视受教育者主题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上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他育框架之下,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制的尊重,坚持行为者主体自我立法、自我调节、自我践行的结合,做到他育与自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德育的功能。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也曾讲,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教育自己。 
四、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尤其要重视量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非一朝一夕之事。有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种观点与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特点是相冲突的,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的相关实施意见,提出了“把德育融汇在学校教育环节和实际生活之中”的要求。实行道德教育,需要富教育于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娱乐及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科学的道德观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的稳定的心性品质。
除了通过各种渗透方式实现道德教育外,还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原指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登门访问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及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道德观念逐渐内化。
总之,当前道德教育工作确实有很多问题及待解决,但是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工作观念,深入研究工作方法,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一定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德育论文

上一篇:《诚信做人,诚信考试》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国旗下讲话
下一篇:《文明和谐伴我行》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