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一课时》福建西山学校高二政治优秀课件及教案
2013-10-25 09:21:48 来源: 点击:
课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一课时 | ||
主稿: 张玲 | 审核: 张玲 |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
知识与技能: |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如何尊重客观规律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自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播放视频:生命运动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 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可看出,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呢? 1、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那么运动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提示:基本粒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没有运动基本粒子就丧失了存在的资格;任何一个有机体,都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地球一旦停止了自转运动,白昼交替就会消失,生物就要消亡。 思考:你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吗? ①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物质的属性很多,除了运动性,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这些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没有运动这个属性,事物就不存在,其他属性也就无从谈起。因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探究:刻舟求剑犯了什么错误? 【课堂探究】P3l(风幡之争) A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栽体,人脑才是“心”、概念或精神运动的载体。运动一定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心动、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B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科学研究的事实证明,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主体虽各不相同,但都以物质作为其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慧能大师“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课堂探究】 •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话分别说明什么?你认同哪一种说法? 提示: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克拉底鲁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 课后反思: |
||
课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二课时 | ||
主稿: 张玲 | 审核: 张玲 |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
知识与技能: | 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如何尊重客观规律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自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 |
教学过程: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那么,我们还能够认识事物吗?会不会出现同学们回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了的情况呢?(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人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认识事物。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什么呢? 物质的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 ①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无论是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都是你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课堂探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竟是一颗子弹。该飞行员却毫发无损。飞机、飞行员和子弹相对于地面来说处于什么状态,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飞行员抓住了子弹却毫发无损? 【探究提示】运动状态。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运动的速度、方向一致。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处在相对静止状态,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飞行中的子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小结: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有这么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如歌词中唱的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吗?其实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即规律。那么什么是规律呢?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①规律定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想象 非现象 非偶然 非变动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因而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引水上山灌溉农田,这是不是消灭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人造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 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这时由于卫星上升速度每秒是大于7.9Km/s,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总之,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规律又是客观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因此规律是普遍的。正所谓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③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势必受到规律的惩罚。(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人们能够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认识规律是前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是目的。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规律,推算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区域,作出大致的地震预报。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如,在久旱未有甘露时,人们根据具体气象条件采用了人工施撒干冰、碘化银增雨的办法,增加降水,缓解旱情。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建造大坝,拦截水流蓄水发电,变水害为水利,为人类造福。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自然存在的,并不能被创造,人类只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因为声音是一种机械能,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在这里能量并没有被创造出来,也没被消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仍然遵循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总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
上一篇: 《B5_U5_Writing》(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写作)福建西山学校高二英语优秀课件
下一篇:《宋明理学 》福建西山学校高二历史优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