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好战,请以战喻》福建西山学校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2014-04-03 08:22:28 来源: 点击:
课 题 | 《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一课时 | 备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富芳芳 | 审核 | 游丽梅 | ||
教 学 目标 |
知识 技能 |
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孟子在文本中表现的思想。
|
|||
过程 方法 |
诵读、自主梳理文意、师生问答、学生展示、检测。 | ||||
情感 态度 |
感受经典的魅力,领会孟子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 ||||
教学难点 | 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 ||||
教学步骤 | 教师自主 补充内容 |
||||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教学步骤 1、走进作者: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些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2、了解作品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 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整体感知: 朗读选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5、学生翻译选文一,师生共同纠正 6、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学生组内讨论孟子的思想 (1)王道思想的核心 1)、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 2)、采取措施,发展蚕桑生产,发展家庭养殖。 3)、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概括:养民,教民 (2)孟子思想为什么不被接受 孟轲,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三、作业布置 预习2、3节 |
|||||
教学随笔 |
课 题 | 《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二课时 | 备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富芳芳 | 审核 | 游丽梅 | |||
教 学 目标 |
知识 技能 |
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孟子在文本中表现的思想。
|
||||
过程 方法 |
诵读、自主梳理文意、师生问答、学生展示、检测。 | |||||
情感 态度 |
感受经典的魅力,领会孟子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 |||||
教学难点 | 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 |||||
教学步骤 | 教师主 充内容 |
|||||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步骤 (一)研讨课文内容。 1、学生翻译课文。 2.文章虽短,但情节引人入胜。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情节纲要: ![]()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3.分析齐人形象。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孟子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物形象。 4、这个寓言故事有何寓意?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 ![]() 5、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 ![]()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 ![]() (二)、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 (三)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四)、研读第三则 1、小组合作,根据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2、翻译课文展示,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3、这个寓言故事有何寓意?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待来年才改变措施。宋国国君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4、基础检测 (1)、 什一 (2)、今兹未能 (3)、请轻之 (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5)、斯速已矣 三、作业布置 预习第4节 |
||||||
教学随笔 |
课 题 | 《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三课时 | 备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富芳芳 | 审核 | 游丽梅 | |||
教 学 目标 |
知识 技能 |
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孟子在文本中表现的思想。
|
||||
过程 方法 |
诵读、自主梳理文意、师生问答、学生展示、检测。 | |||||
情感 态度 |
感受经典的魅力,领会孟子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 |||||
教学难点 | 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 |||||
教学步骤 | 教师自主
补充内容
|
|||||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2、自主翻译全文。 3、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 ![]()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 ![]()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 ![]()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 ![]()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 ![]() 4、基础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卒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 全 ② ![]()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 ![]() ![]()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三、作业布置 完成 课时训练 |
||||||
教学随笔 |
上一篇:《生活处处有哲学》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政治集备教案
下一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上)》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历史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