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下)》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历史优秀教案
2014-04-03 08:42:34 来源: 点击:
专题五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下)
主稿人:曾武林 审核人: 上课日期: 星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列举“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等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列举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列举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励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和探索。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课件展示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
【安全教育】天气变冷,注意防寒保暖。
【课时设置】:1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是谁?答:杨利伟。 播放视频: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投影: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投影: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⒈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投影: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投影: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投影:感受科技的力量 材料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比较,每公顷年增产1.6吨,迄今已累计种植2.01亿公顷,累计增产粮食3亿吨,1999年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进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二 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我国在863计划所选高技术领域,由跟踪起步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实施15年来,在6个领域的230多个专题研究方向,共资助项目近520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 请思考: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板书)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问: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何体会?答:…… 投影: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感悟二:科教兴国。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变成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 投影: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问题一: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 问题二: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问题三: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问题四: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 (板书)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投影: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问:由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 (板书)结论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 结论二: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结论三: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投影: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年,中国制定《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问:由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 (板书)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板书)⒈国家的独立(保障);⒉党和政府的重视; ⒊经济实力的增强;⒋科学家的努力;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课堂小结】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作业布置】 【教学随笔】: |
备注:
备注:
|
上一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上)》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历史优秀教案
下一篇:《春江花月夜》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语文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