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集备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14-09-13 10:42:23   来源:    点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 雷丽华 审核  



知识技能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讨论、练习、巩固
情感价值 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作者简介并系统地了解孟子的孟子“心性论”学说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教学手段、方法
 
第一课时
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孟子为子思(孔子之孙)再传弟子。学成以后,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没有被采纳。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二、生自主阅读
三、完成练习册字词作业


 
 
 
 
 
 
 
 
 
 
 
 
 
 
 
 
 
 
 
               
 
 
 
 
 
 
 
 
 
 
 
  我善吾浩然之气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 雷丽华 审核  



知识技能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讨论、练习、巩固
情感价值 感悟孟子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本课三则的文意
教学难点 掌握第一则涉及的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文言知识等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教学手段、方法
第二课时
 
 
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当他被囚禁在牢狱当中,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但也许大家还不知道,文天祥歌咏的这种浩然正气是孟子首倡的。
 
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讲解全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恶乎长   充塞    气馁    慊    闵    揠苗助长   槁    多寡   耕耘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力求抑扬顿挫,力求熟读成诵
 
3、借助课文注释和参考译文,自主疏通课文,并解释下画线的词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 什么    )乎(  擅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用   )( 正义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积累义行     )所生者,非义袭( 在义行上突击    )而取之也。行有不(  惬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因为   )其( 以  为外物  )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期望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  不要像   )宋人然。宋人有(  担心   )其苗( 主谓间    )不长而( 拔    )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 疲惫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 快步走    )而往视之,苗则( 干枯    )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 认为    )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只   )无益,而又害之。”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字词落实,并能口头翻译):
(1)敢问夫子恶乎长?
(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4)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疏通二三则文意
 
四、品读与探究:
1、师问:找出文中义与气关系的句子
   生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
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
 
2、师问:义与气的关系怎样?
   生答: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
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
 
课外作业:
  1、熟读全文,理解孟子所说浩然之气
2、回想历史上有哪些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以“我看  ”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我善吾浩然之气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 雷丽华 审核  



知识技能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讨论、练习、巩固
情感价值 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梳理第本课三则的相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感悟孟子的重要思想及浩然之气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教学手段、方法
 
 
第三课时
  课前检测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C)
A.严厉 B.严格 C.恐惧 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B)
A.统一 B.专一 C.一直 D.一起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
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研习与思考
 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阐论孟子的身心及心性思想。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
参考答案:(1)第一则文字阐论了存心养性的思想。孟子为人性是全善的,这种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又全是根于心的。所以人的善性美材,在道德上,人性是完善的,人心也是“良心”、“仁义之心”。但性不得所养,心不得操持,人的心性便如同树木失去养护并被斧斤砍伐一般被毁坏。所以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2)第二则文字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孟子认为身心皆是天所与我者,即都是人的自然构成,但二者有大体与小体的分别,人要完成人的意义与价值,必先立其大体,培养自己的心。所以在《告子上》中,孟子又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己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適为尺寸之肤哉?”
3.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 ,分析孟子善用譬喻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论语·雍也》载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己独至。”《孟子》开篇与梁惠王论政治时便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从《孟子》中举出五至六个譬喻的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注意孟子对孔子“能近取譬”思想的理解,他的譬喻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而不是玄想与超验的。
三,课后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时训练》相应的练习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雷丽华

上一篇:高二语文集备教案《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一篇:高二语文集备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