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部 岳晓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0 10:04:12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西山学校高级中学
诗可以使人灵秀,诗可以使人儒雅,我们可以从诗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可以透过物质世界达到精神家园。读诗,可以使我们触摸到什么是爱;品诗,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什么是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我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结果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 精美的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1.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这样的图画: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一片空寂。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洁的月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使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的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例如在学习高二语文上册的《词七首》之前,我教学生学唱了《虞美人》这首词,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要求学唱七首词,我借机告诉他们:有些词的曲谱已经失传了,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唱歌,那就自己结合词的内容给词谱曲,然后评比谁的作品优美动听,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我认为,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3.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高中生社会阅力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思乡的忧伤蓦然涌上心头。努力之后,却仍然得不到回报,学习的压力让人难于呼吸,一个人身处异地,更是空虚郁闷,百无聊赖,为了排解这些哀愁,我只好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啊!想寻些什么啊!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我只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只是感到四周冷冷清清。所以,无论是什么景象,在我看来,都是暗淡无光的。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水到渠成了。
4.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感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5.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来创造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生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寻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并不是摒弃对诗歌的背诵,朗读与默写,是在感受到诗歌深刻的内涵后,让学生更乐意和更容易朗读与默写,这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新,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都是徒劳的。诗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学艺术之美,则能更好的激发出美的感受,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真实感受。
相关热词搜索:岳晓红
上一篇:高中部 杨宁《旷世之谋士 立足天地间》—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张丽华《新时期地理教师素养浅谈》—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