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部 张丽华《新时期地理教师素养浅谈》—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0 10:05:20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西山学校高级中学 张丽华
教师的良好形象是基本素养的综合反映。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育人形象。作为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者——中学地理教师,我认为,新时期内我们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应有如下几点:
高尚的道德素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凡是优秀教师,都是思想品德高尚,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圣地,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不仅是为了让其学习知识,而且是为了让其学会做人。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家园,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教育,以顺利实施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中学地理教师本身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完成地理教学特有的国情教育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教育等德育任务。
良好的心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最多的忠告是要学好心理学。他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的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师作为一门专门职业,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素养。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教师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用一颗健康的心灵去影响学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互换心理,进行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才能及时把握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不断自我调整心理,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地理科学包罗万象,地理教师胸怀天地宇宙。新时期的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地理知识,陶冶学生,使他们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压力,磨练他们创新的主动性、顽强性。
深厚的文化科学素养
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一种心理背景,其陶冶作用是其他教育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挖掘教师另一半潜能的基础。地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语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于美学、考古学、民俗风情等,都是中学地理学教师解决地理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工具性知识。它们可以帮助理解地理学的概念,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总结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异同点等。例如: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必须依靠上述的自然科学外,还将涉及法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而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考虑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外,还须考虑美学、考古学、民俗风情等。除此之外,新课改大力强调学科内外的综合。因此,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中学地理教师必不可少的。也唯有此,才能做到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中外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培养的对象。靠什么来培养?靠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统一。地理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宽厚,扎实,系统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和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趋势,新发现,新发展。
毋容置疑,地理基础理论和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的“敲门砖”,而现行的地理教材受时间限制只能编入一定时期内的地理知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是过去式的知识),考虑到新世纪的学生知识来源更广泛,新鲜知识的掌握更加及时,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及时吸收地理信息,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联系当时当地出现的各种有关事例,如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厄尔尼诺现象与和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之间的关系、2004年印尼海啸和2005年我国“神州六号”发射、江西九江地震等等,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时事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的积极性,促进新知识教育并提高学生捕捉新知识的能力。
(2)精通中学地理教学法,有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实际。
新的教育模式的确立和课程改革,都需要中学教师在工作中进行探索和实践,而这又必须依赖于教师对中学地理教学法的了解和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3)在教学上具有娴熟地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时代发展、教育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具备精心分析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海陆热力差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轻描淡写地解释海陆热力差异是由海水与陆地的比热不同所致,学生很难对此有多么深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即在夏日的中午,让学生赤脚站到操场的水泥地上和水塘中,体验温度的不同,教学效果肯定大不相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对于地理教学尤为如此,可以说,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其它学科有更大的必要性。无论是在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方面、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方面,还是在展示地理景观方面多媒体教学都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做得更好。难以想象,在进行《地球运动》一章的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就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清晰的地球运动的景象,而依靠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需少许演示,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参与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时间,开拓视野,更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强化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创造性地学习。作为地理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4)具有扎实的板书、板图、板画等基本功,一定的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板书、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以想象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准确迅速地在黑板上勾画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图像,例如勾画出世界大洲,各国及中国各省区的轮廓等等,会怎样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学习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而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很多的教学模式呆板,学生也感觉到枯燥乏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开设适当的实践性课程和探索性课程。因此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如实际调查、理论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5)具备地理教学科学研究的能力,有撰写地理教学研究论文、经验总结文章以及乡土地理教材的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当代成熟中学教师的重要体现,更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师执教新中学地理教材所必须具备的。目前新高中地理教材增加了科研的内容,要求进行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高中教材中专门列出一个单元(选学)介绍地理区域研究。所有这些没有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作保证,是很难顺利进行的。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确立一些课题进行研究,比如,对福建当地气候进行观测,分析其对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影响,这样,既有助于课堂教学,也有利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
地理教师也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
树立服务意识素养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及教师对社会的义务,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师应当追求对学生、家长、社会高质量的服务。
教师中颇有一部分人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似乎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为何需要教师以“服务的态度”去“恳求”学生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老化的思想。学生到学校当然需要学习,但同时,学生更愿意选择在有兴趣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地位,还不能被普遍认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对地理教师如何服务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地理教学角度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如要知道该如何服务,首先地理教师该知道自己如何工作,如何引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简简单单把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填鸭式教学。比如,在讲解“东亚季风”时可以用歌曲《黄土高原》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引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真正做到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开心学习的优质服务。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中《大气》的教案设计:以“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神六’的载人舱着陆时为什么象一个火球?”引入,从而导出大气。教师这种以学生好奇心的思路,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也实现了让学生开心学习的服务目标。
21世纪的教师,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在实践中凝聚成的教育智慧。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目标以及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我国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培养自己的素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现代的教育观念、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学能力投身于地理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张丽华
上一篇:高中部 岳晓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张玲玲《联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