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 肖 娜《我的课堂我做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9:20:18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学期将尽,总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落在了语文教学上。论文谈及不上,就算是一种体会,一种探索吧。

西山学校高级中学 肖 娜

 

学期将尽,总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落在了语文教学上。论文谈及不上,就算是一种体会,一种探索吧。

在“榕树下”上读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对新课改的感叹,记得其中有一句是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震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在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施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向他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上,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努力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时,我找来相关的音乐和图片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同学们沉醉于精美的flash动画中,感受着那种春夜的月下,有花有水、有情有思的意境时,他们都被感染了,惊诧于原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在《项羽之死》中,叙述了一个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一个让人倾佩的英雄人物,一段让人震撼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中项羽的角色特点,我特意让学生根据课文编排出话剧《四面楚歌》和《乌江自刎》,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同时,我还组织了一场以“项羽是真英雄吗?”为话题的辩论赛,同学们群情激昂,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角色、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例如,在讲《阿房宫赋》时,学生在书馆搜集到与秦始皇、阿房宫相关连的资料,并在在课前演讲中展示给了大家。从阿房宫名字的由来到历代人们所谈论的秦皇的政治,甚至还找来了关于秦始皇陵的影音资料给大家看,给同学们带来了惊喜,更扩充了他们的视野。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将进酒》后,我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李白的其它的名篇;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继续引导学生背诵《论语》中的代表诗文,从而大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面。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还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我找了很多关于诗人本身经历的资料,也把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功业讲给他们,一个是得到了君王的百般信任,一方却是壮志未酬,有才华不得以施展,面对这样的局面,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的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代表作品,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好多作家对这首诗进行改写。所以在教完这课之后,我便布置周记,让他们也来改写此诗,其结果还是很好的,一些同学的作品表现出了不俗的文采,如毛佳佳同学的《游子 伊人》。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我的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中部 夏敦铭《“动词+名词+之+形容词”的格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辨别》—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肖 娜《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心得》—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