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 肖 娜《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心得》—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9:22:25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不违背理论逻辑,更适合生活逻辑是新教材的组织形式。如何使政治课堂放下“架子”,从神坛走向生活,新课程到底怎么较,我想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重大任务,一年来的教学有以下所得: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不违背理论逻辑,更适合生活逻辑是新教材的组织形式。如何使政治课堂放下“架子”,从神坛走向生活,新课程到底怎么较,我想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重大任务,一年来的教学有以下所得:

1.感知生活是起点。“问蕖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是浮现在表面的但存在于生活想像之中并通过想像表现出来。所以课堂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以现象为向导。理论观点的教学无疑是思政课堂的任务。要把握理论观点,最好办法是把每一个理论知识放回生活之中,借助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例子,材料来揭示其中的逻辑内涵。而不能像以往那样脱离生活,用理论解释理论;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要从生活出发解释理论,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事例来自己归纳出这些理论。因为理论观点,原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理论是对生活总结和概括。。学生对生活现象了解的越多,则对教材中相关理论的理解越容易。但是,生活素材宜少不宜多。少而精的素材使得主题比较明确,课堂的理论内容能较好的与生活主体相融合,减少因素材的改变而发生思维跳跃,分析解剖过程能做到具体到位,形成结论水到渠成。生活素材宜深不宜浅,主旨素材在深度上要有可挖性,在广度上要有延展性,能使话题向更深方向推进。这本身就是展现生活场景,体现生活意义的过程。生活素材宜近不宜远,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贴近学生本人的素材,就越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课堂师生互动氛围越活跃,理论观点的生成越自然。反之远离学生的素材,即使再经典,也会事倍功半倍。要想更好感受生活应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新课程要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问题情境内容的创设重视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或哲学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这些广泛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都是学生身边的,能看到、能亲身体验的,喜闻乐见的事例。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内的大事、学生较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

2.理解生活是途径。理解既是感知的深化又是应用的基础。理解生活就是借助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具体生活的抽象,抽取概括出理论观点的过程。以讲授促成理解,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之所以流传至今,原因之一在于它是促成理解的很好手段。例如,在讲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只知道“价格上涨,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这些结论,至于怎样推倒很难说清。而只有清楚推倒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否则,学生对“物以稀为贵”“物多毕贱”“丰产不丰收”这些经济生活用语都会感到费解,因此讲授要有推倒过程。供求是指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推倒应从价格和供求两条线进行。价格是市场灵敏的信号灯,价格上涨,生产者有利可图而扩大生产,增加供应,同时消费者因购买力下降而减少消费需求,随着供应不断增长而需求不断减少,一段时期以后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供过于求,消费者不愁买,而消费者为愁销路而出现降价,反之亦然。

3.回归生活是归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参与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运用中加以巩固和完善。参与生活就是用理论观点去反观生活,实现从理论到生活的迁移。在参与中促进生活品质的发展,教学最关心的是提升和超越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即帮助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生活境界最美好等等。生活品质的范围比较广泛了,首要的是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勤俭自强,团结互助为基本规范。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来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它还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是很宽泛的。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件的评价,要求学生作出合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判断,而学生如果能对一些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即使经不起推敲,但在日积月累的培养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每一次学生的发言、作业,都是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绝好机会,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更是政治课教学中的一种本质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新得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实践.作为政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理解知识,让原本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济知识,哲学知识,在回到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增长知识. 。总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教师作为研究者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并给予适当的组织和指导。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知识,理解也最为深刻。

 

                               高一政治     张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中部 肖 娜《我的课堂我做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杨勇《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令人忧虑的心理导向》—西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