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部 杨勇《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令人忧虑的心理导向》—西山学校
2014-04-15 09:23:48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高一年段:杨勇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和思维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则不言而喻。
可是当我们翻开语文书的时候,却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个令人不安的心理导向。那就是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倡导反叛精神。并且对这一精神的倡导是贯穿高中语文教材始终的,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都有涉猎。如:
1、《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这个中国文学殿堂里经典的人物形象。自古以来都是饱受嘉奖和称赞的。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第一叛逆者,他的身上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教材中更是写到“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的性格特点。
2、《长亭送别》一文对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爱情的描写中无处不折射着他们叛逆的性格。崔莺莺在追求个人甜蜜爱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破坏着封建社会中的种种礼教。她敢于同那个社会做抗衡是勇气也是叛逆的性格在支撑。
3、《孔雀东南飞》中虽然刻画了一对苦命的鸳鸯,但是在他们懦弱的性格中隐藏着一种坚定和无声的反抗。焦仲卿虽没有贾宝玉那般张狂,那般“愚顽”,刘兰芝也不及崔莺莺那般无所顾忌,那般叛逆。但是在他们的骨子里透露着不甘、不愿、不从。所以最后“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他们在用他们的死来抵抗难为的“母意”“父命”
4、《归田园居》和《归去来兮辞》都是出自陶渊明之手。这位爱菊先生用他的诗文告诉我们仕途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只有学习老庄回归乡野才是人间正道。在悠悠天地间才能寻找到人生的乐趣。这是对世俗的一种排斥,对超脱人世的一种幻想和奢求。陶渊明也是不坚定的,不然不会几次的出世与入世,在来来回回中,在逡巡徘徊中勾画人生轨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文中或多或少的渗透着主人公叛逆的性格或是思想。如《雷雨》中的四凤,《窦娥冤》中的窦娥,《家》里的觉慧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是经典著作,这些经典在传诵着圣哲的思想。他们所宣扬的反抗精神适应那个时代,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禁锢人思想,使人们愚钝然后臣服与统治者的宝座之下,让人们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纲常伦理。这种压抑人性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课文对现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在培养人格精神和塑造性格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值得我们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老师们深思。这些课文是否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要有反叛的性格或精神呢?
我们知道作为语文教科书,作为选作教材的课文,不仅要在写作技巧上应该是典范作品,更应该在思想道德的主旨上起到正面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在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人格精神上应起良好的导向作用。韩愈就曾经倡导过“文以载道”,并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么,从教材所选的课文来看,部分课文向青少年学生传授这种叛逆的意识,培养青少年叛逆的人格,只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个会令所有教育者十分担忧的心理导向。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维和心理逐渐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阶段,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形成。而在这时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课文在让我们了解过去的那个时代的同时也在表达一些叛逆的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在张扬混乱社会秩序。难道要让我们的学生去跟随宝玉的脚步“愚顽怕不读文章”,去学习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不积极进取呢?还是让我们的学生去向往张生和崔莺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呢?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自由的时代。所以我们今天来解读这些作品时应该持有“拿来主义”。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出生在九十年代,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在他们身上已经具有足够的反抗和叛逆精神。许多学生都与父母、老师作对。特别是我们西山学校的学生,更是具备这样的特点。他们中的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喜欢上网玩游戏,或是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规劝置之不理,认为学习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同时还有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义务。因此我们要通过课文认识社会,挖掘不同的时代特征。对于此类课文不能简单的停留于学习作品中人物的叛逆精神上,这就太过肤浅了。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不同时代背景,从各自的时代特点中找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正确看待他们身上的“反叛精神”。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塑造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在逐渐衰落,虽然是“康乾盛世”,但是浮华的背后暗流汹涌。而借宝玉反抗的正是这个没落的时代。如果宝玉读诗书就是与那些达官贵人同流合污,所以宝玉不肯研读“文章”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而现今,我们的国家正日新月异,不断的发展强大,今年的夏天即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所以要告诉学生应该更加积极的去面对生活。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只有发愤图强,努力进取,创造价值才有意义,才不妄为人。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是对那个时代无奈的控诉,在污浊之中寻求一片淡然自得的伤感。而今天我们因该积极的入世,把陶潜的“桃花源”作为疲惫之后的一种消遣,慰藉心灵的一剂良方。所以在分析“叛逆精神”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我们要让学生从分析人物的叛逆性格中学习批判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就不能只是看到她的狠毒、阴险、狡诈,“机关算尽算得了卿卿性命”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思考,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是个理财的高手,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个敢说敢做,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女强人。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这个令人担忧的心理导向——作品中人物的叛逆精神,我们语文老师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解析。引导学生在解读经典名著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并通过学习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关热词搜索:杨勇
上一篇:高中部 肖 娜《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心得》—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张丽华《思路决定出路,创意引领创新》—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