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新闻两篇》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语文集备教案
2013-12-17 15:37:57 来源: 点击:
课题 | 《短新闻两篇》(一)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孙吉红 | 审核人:曾小勇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
|||
过程与方法 | 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纳粹暴行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 | ||||
教学重点 |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 ||||
教学难点 |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新课导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讲解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三、作业: 四、教学随笔: |
|
||||
课题 | 《短新闻两篇》(二)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孙吉红 | 审核人:曾小勇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 |||
过程与方法 | 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 ||||
教学重点 | 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 ||||
教学难点 | 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课文讲解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4.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5.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 四、教学随笔: |
|
上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步练习(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语文教案)
下一篇:《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货币的本质》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政治集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