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语文优秀教案
2013-12-25 18:07:22 来源: 点击:
课题 | 《鸿门宴》(一)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复习文学常识《史记》,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故事情节。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 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西楚霸王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学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故事背景: 简介背景 见《赢在课堂》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激怒项羽,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上演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1、2段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五、作业: 预习1——2段。尝试自主翻译,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交流和课堂质疑。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
||||
课题 | 《鸿门宴》(二)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会正确地评价有关人物。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的能力。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导入新课: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斗争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主要人物介绍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又坑杀章邯所部降卒二十万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放虎归山,导致了与刘邦展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终于在垓下为刘邦所败,突围到乌江自刎而死。司马迁用喜爱的笔触为这个失败的英雄作本纪,字里行间倾注着极大的热情。 刘邦,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他有远大目标,顾全大局,虽"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为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咸阳城丝毫不犯。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能及时改正错误,当张良讲明情况后,他改变派兵守关的策略,亲自到项羽军中道歉。他有胆有识,在刘弱项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过程,终于脱险逃回营地,摆脱了困境。这一切都说明,刘邦能够统一天下绝不是偶然的。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得也栩栩如生。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忠诚智慧,樊哙的大胆果断,形象逼真,互相映衬,跃然纸上。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中心事件? (2)本文线索? (3)本文顺序? (4)本文结构: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明确:中心事件:鸿门宴 线索:杀不杀刘邦 顺序:时间顺序 情节脉络: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宴会前(1-2节)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进言",使矛盾激化。第三件事是“项伯夜告张良被利用”。 宴会上(3节)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 宴会后(4节)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霸上,"立诛杀曹无伤",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三、研习文本 (一)、学习课文1、2节: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ì)击破解释重点字词: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②"说项羽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其余略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节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五、作业: 预习3——4段。尝试自主翻译,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交流和课堂质疑。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
||||
课题 | 《鸿门宴》(三)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会正确地评价有关人物。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的能力。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重点字词: ①古今异义: "非常",指意外事故。 ②通假: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三、合作探究: ①课文第二节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范增进言 项伯夜访 张良献策 项伯说情 五、作业: 预习3——4段。尝试自主翻译,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交流和课堂质疑。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
||||
课题 | 《鸿门宴》(四)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的能力。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导入新课: 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调停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重点字词:略 2.指名讲述第三节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节记叙的事件。 作者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四件事。其中樊哙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 三、合作探究: 1.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意",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2.有宴席,就有座次之论。那么"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首先填图,解释"东向"等意思。再讨论。 明确: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宴席在项羽军中,刘邦为宾,却在范增之下。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实力悬殊,刘邦处境令人担忧。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虽为"亚父",就座次论尚不及告密的项伯,事不可谋已露出端倪。 3."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四、作业: 预习5、6、7段。尝试自主翻译,找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同学交流和课堂质疑。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
||||
课题 | 《鸿门宴》(五)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的能力。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重点字词:略 2.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三、合作探究: 1.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四、课堂小结: 课文第三节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五、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项羽形象: 1.简单粗暴、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3.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不用范增之计,范增举玦,项王不应。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4。自矜功伐,自负轻敌。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 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关于刘邦的形象: 1.机变狡诈的性格。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刘邦: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其善于用人(与项伯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四、作业: 完成《赢在课堂》基础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
||||
课题 | 《鸿门宴》(六) | 上课日期:2013年 月 日 | |||
主稿人 | 詹传武 | 审核人:孙吉红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
||||
教学重点 |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的能力。 | ||||
教学过程(导入、授课内容、总结、作业、板书设计) | 备注 | ||||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关于其他人物形象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举所佩带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但也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 项伯是项羽的部将,叔父。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 项庄:行动中遇到阻力就放弃,没有预见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忠心耿耿,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请项伯调停,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王,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终于化险为夷,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 一赞其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使其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 二赞其勇。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赞其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 四赞其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衅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 五赞其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三、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四、作业:完成《课时训练》 六、教学随笔: |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诵读感知法 自主合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