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知识梳理》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
2013-12-30 15:05:08   来源:    点击:


课题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上课日期:             
主稿人: 吴学峰                审核人:鲍锦添 星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主动探究。
2.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 概括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
教学难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成就以及原因
<导入>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复习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49年——50年代中期)
1、新中国初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外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出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中国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过程——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把该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在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万隆精神——团结、平等、合作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提出背景:帝国主义企图干扰破坏会议;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含义: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任务相同,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异: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
2、外交关系突破的三大表现
(1)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26届联大
原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壮大;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意义:这是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过程: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底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与台湾当局“断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中美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
美国方面: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实力下降,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今天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台湾问题、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等。
(3)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起到直接推动作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意义:中日关系的改善,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有利于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B、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奉行不结盟政策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
 
2、新时期以来重大外交活动:
在联合国的活动:
①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维和行动、裁军问题、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等);
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并首倡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2000年)。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①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参加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③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对话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④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事务的国际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合作;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国内意义: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总结>
总之,我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已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关系正经历深刻的调整。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应变意识。要从国际形势演变的总体趋势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作业布置>完成《赢在课堂》5.3习题
<板书设计>
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背景
2.调整依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课件显示)
3.方针、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主要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内建设
5.具体表现:实行不结盟政策
二.外交活动的特点和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高一历史 集备教案

上一篇:《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
下一篇:《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