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
2013-12-30 15:07:11 来源: 点击:
课题 |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上课日期: | ||||||||||||||||||||||||||||||||
主稿人: 吴学峰 审核人:鲍锦添 | 星期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 同苏联等国建交;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
|||||||||||||||||||||||||||||||||
教学重点 |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教学难点 | 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 |||||||||||||||||||||||||||||||||
<导入> 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呈现给我们的总是一幅幅伤心的场景: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的力量正逐步显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感受新中国的外交。 <讲授新课>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反映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抗之中。两大阵营相互对抗、斗争,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这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明确的规定: 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合作探究:旧中国时期的屈辱外交表现主要有哪些?形成旧中国屈辱外交和新中国独立外交两种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晚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步步使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蒋介石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亲美反共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进行平等外交。两种外交政策的不同特点主要是由于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反动政府都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丧失主权以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造成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民族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制定的外交政策。 2.基本外交方针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基本外交方针有哪些?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原则下,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其含义是什么? 生:第一,“另起炉灶”;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第三,“一边倒”。其中,“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概不予承认,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师:“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核心,(提问)什么是“一边倒”?实行“一边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后,必然受到帝国主义的干涉,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 生:在当时国际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当时,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但是,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中,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促成了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50年2月,双方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包括哪些?有何特点和意义? 生: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就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再次提出是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最终完善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修改后的说法) 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拓展,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拓展探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接连参加了两次国际性会议。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图为4月26日,周恩来率代表团步入会场。 师生互动 请同学们思考这次会议的主题、特点和结果。 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这次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过渡:新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扩大外交成就。1955年4月,中国派周恩来率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 自主学习:(看录像)回答问题:万隆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是什么?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主要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它体现了中国以大局为重,强调合作,最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拓展探究:放映有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话的有关资料,并用投影仪显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多媒体显示:“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师:亚非会议何时召开?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生: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尼的万隆召开。 师: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求同存异”中的“存异”指什么? 生:亚非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都遭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另外还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发展本民族的经济。 “存异”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教学过渡:万隆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励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拓展探究:在邀请中国参会的问题上,五个发起国之间曾经有过争论。巴基斯坦、锡兰不愿邀请,印尼、缅甸支持,缅甸总理吴努甚至表示,如果不邀请中国,他就不出席。而且,国民党特务还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周恩来总理幸免于难。 1955年4月18日万隆会议开幕当天,伊拉克、土耳其把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相提并论;菲律宾“不希望亚非国家屈从于外国统治者”;泰国称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他们攻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巨大成功。很多代表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会议成功不了”“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亚非会议是民族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独立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战后世界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体现,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卓越外交,对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国际关系舞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课堂小结 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总结>
<板书设计>
|
上一篇:《第五单元知识梳理》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
下一篇:《5.2外交关系的突破》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