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语文集备教案
2014-05-15 14:34:06 来源: 点击:
课 题 | 《寡人之于国也》(一) | 备课时间 | 2014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孙吉红 | 审核 | 曾小勇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 |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
|||||
情感价值 | “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 |||||
教学重点 | 文言知识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
|||||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
教学手段、方法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原文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2段—第4段“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5段—第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随笔】 |
|
课 题 | 《寡人之于国也》(二) | 备课时间 | 2014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孙吉红 | 审核 | 曾小勇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 |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
|||||
情感价值 | “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 |||||
教学重点 | 文言知识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 |||||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
教学手段、方法 | |||||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教学随笔】 |
|
课 题 | 《寡人之于国也》(三) | 备课时间 | 2014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孙吉红 | 审核 | 曾小勇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 | 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 ||||
过程与方法 | 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 |||||
情感价值 | 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 |||||
教学重点 | 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 |||||
教学难点 | 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 |||||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
教学手段、方法 | |||||
1. 课前准备:
按文本内容分为四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诵读准备:每段从语意看可分几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如何处理? 诵读要求:读出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诵读方法:组内接力诵读、同一句子比较诵读、熟读成诵 探究重点:仿照示例,自主确定。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闪光点,激活思维,提供探究范例。第一段后文研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鉴赏“言语”的路径,熟读精思,为自主探究作准备。然后放手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进行个性化阅读,“人—本对话”、“人—人对话”,“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一举四得。) 二、研读文本,赏析特色 “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看比喻引君入彀的妙处。 第五段3种措施删去“也”字或删“也”加“则”重新组句,第六段4种主张4个“矣”字读出语气,体味运用排偶音节铿锵、文如连珠的气势。 末段一揭二讽三劝勉,且照应开头,体会孟子铺张扬厉、雄辩缜密的文风。 三、拓展延伸 1、胡锦涛改革开放30年讲话中“人民”出现124次,强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请学生找出文本中与之契合的句子,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设计意图:儒学经典与时代最强音的交响。始终以文本为依托,着力于从“言”到“文”,力避架空分析。) 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3、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4、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明确:对比,比喻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课时训练 六、【教学随笔】 |
|
课 题 |
《寡人之于国也》(四) | 备课时间 | 2014年 月 日 | |||
上课时间 | 年 月 日 | |||||
主备 | 孙吉红 | 审核 | 曾小勇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技能 |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当堂演练 | |||||
情感价值 | “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
|||||
教学重点 | 文言知识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
|||||
教学难点 |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
|||||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小结、 作业布置、教后反思(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
教学手段、方法 | |||||
第四课时 一、课内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 饿莩( ) 洿池(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略) 【教学随笔】 |
|
上一篇:《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历史集备教案
下一篇:《工业区位的选择》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一地理集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