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 《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司南版)的改进意见》—西山学校
2014-04-15 09:12:37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作为一名新到岗位的老师,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刚好遇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通过近两年时间来对新教材的分析使用和研究,总的来说,感觉这一套教材和以前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知识的结构安排上,分层次分板块的进行设计,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部 《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司南版)的改进意见》—西山学校

作为一名新到岗位的老师,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刚好遇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通过近两年时间来对新教材的分析使用和研究,总的来说,感觉这一套教材和以前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知识的结构安排上,分层次分板块的进行设计,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本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些不足。现提出我的几点意见如下。

对于必修1

 

一、课本在第12页对功率的定义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在定义功率的普遍意义还是在定义平均功率,课本本身说的也比较含糊,总体感觉也更象是在定义平均功率而不是功率的普遍意义。同时,在13页又定义了平均功率,但是这个定义有比较明显的错误,“平均功率”和“平均速度”的定义应该是类似的,而不应该是“功率的平均值”。

二、 22页的“迷你实验室”本身是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好象用在这里不太合适,用于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好象更为合适。因为这个实验右边的球在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大小对比不是很明显的,不能很好说明影响动能的因素;反而实验说明中又强调“从不同高处释放”,这正是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三、 课本第32页关于“守恒”的定义和33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非常的相似,容易给学生以误导,简单一点说“守恒”其实就是“保持不变”。

同时课本在逻辑上也有一点小问题。在32页给出了“守恒”的定义时,其实就已经暗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那么下面的实验就只能是“验证”性质的,而不能是“探究”性质的了,这点是值得注意的。同时,有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后面又花大量篇幅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阐述,就显的有些重复罗嗦了。

四、 课本在45页研究“运动的独立性”时,急忙的先给出了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紧接着又给出了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或许有一定的帮助,但这里我们本身只是定性的研究,而没有定量的分析,却给出这么多的公式在这里,让学生感觉很茫然,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的感觉不是很有必要,这些东西在后面的平抛运动中会详细的讲解的。

五、 课本72页“习题5”中的最后一个问题,问“地球对空间站的引力”,这个时候还没有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还不知道这个引力提供了空间站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使很多学生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当然编者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与下一章节做好衔接,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 在课本78页和79页讲到“离心运动”时,有些语言感觉表达不太准确。前面在69页讲向心力时,说“如果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如果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向心力并非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这些叙述明显把“合外力”与“向心力”进行了区分;但是在78页和79页,多次讲到“合外力提供了向心力”,这就容易使学生误解了,又把“合外力”与“向心力”混在了一起。但是在这里用的是“提供”这个词,好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把“合外力”改为“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更为确切一点,同时也和前面68页对“向心力”的定义相对应。

七、 关于冥王星现在已经降级为矮行星,被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那么课本上86页,96页和97页等地方的关于冥王星和“九”大行星的叙述就应该进行相应的修改。

八、 关于88页“讨论与交流”中的这幅讽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漫画,放在这里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由于图片太小,特别是图片上方吊起的是什么东西,旁边的文字写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就给理解这幅漫画增大了难度,包括我自己也看的不是很懂。所以建议把图片放大一些,同时最好在旁边进行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那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九、 94页关于“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速度大于7.9km/s,它将沿椭圆轨道围绕地球运行”不是很严密,因为椭圆轨道上卫星不是匀速运动,所以应该在“运行”之前加上“在近地点”应该会更好,即把这句话改为“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运行的速度大于7.9km/s,它将沿椭圆轨道围绕地球运行”。

十、 98页习题5的问题有些小问题。“想测出月球上物体的质量”虽然可行,但是和我们本节的知识没有多大联系,应该把“上物体”删去,即改为“想测出月球的质量”与本节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我翻阅《教师用书》上也就是按照“想测出月球的质量”进行解决的。

选修3——1

一、在课本的第12页的例题解题过程当中,“在y方向上的分力   F13cos370≈2.60×10-9N”明显错误,应改为“在y方向上的分力   F13sin370≈2.60×10-9N”。这是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常识,不该出错。

二、在课本的第46页到48页讲述电流的时候,我认为在安排上可以改进一下。我认为要讲述电流,一开始就该给出电流的微观本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在讲关于电流的一些基本性质的时候,就都可以由此出发逐一阐述了。如电流的形成条件,可以从“电荷……移动”反映出需要自由电荷,从“定向”可反映出需要“电压”;关于电流的方向性,同样可以从“定向”得知等等,这都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规律上来把握所学的知识。

同样是在本节48页在讲电流的大小时,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前面已经大量的提到“电流”这个概念,而在这里又出现一个“电荷定向移动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称为电流”,这个时候学生不免会产生疑问,难道这个“电流”和前面所讲的电流还有什么不同?我们很清楚,其实在这里定义的“电流”其实是“电流强度”,它表示的是电流的大小。在实际情况中,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习惯上也把“电流强度”简称为“电流”,如果课本能加上这么简短的说明,相信会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极大方便。

三、在课本的第60页和62页,在讲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三个重要性质时,既总电阻、电压分配或电流分配以及功率分配规律时,我们知道这些都用到了一个基本规律——欧姆定律。那么就欧姆定律本身而言,我们知道它是有适用范围的,既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那么很明显,在此基础上得到的这三个重要性质应该有与欧姆定律相同的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而这个适用范围在课本上却没有提到,这会给学生一个错误信号——它们是适用于所有电路的。所以我认为在课本有必要加上这么简短的说明。

四、在课本的第69页,很明显作者是想通过电池的作用示意图和水循环图的比较,来说明电动势的意义,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笔者觉得水循环这幅图本身存在着缺陷。我们知道压井是利用大气压进行工作的,很明显,出水口是不能比压井筒口高的,不然是根本不可能有水从出水口流出的。但是这幅图给人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出水口比压井筒口还要高,这明显是有一点点瑕疵的。

五、在课本102页讲到磁通量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知道磁通量这个物理量虽然是标量,但是其也有方向性,这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穿过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总等于零、环绕在条形磁体中间的圆环面积增大磁通量反而减小等问题都需要磁通量的方向性来解释。并且磁通量这个物理量在整个电磁学板块中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涉及到后面的很多重要应用,所以应该提下。

六、在整个第五章中,感觉存在一个很大的缺憾——始终没涉及磁的本质这个问题。这对于设计为理科学生使用的教材明显是一个疏忽,因为竟然在相应的文科物理教材中还有这个方面的涉及——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这就导致在给理科班学生授课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死穴,比如磁化、退磁、乱磁等问题无法给学生解释,但这些又是教材本身的课后作业。比如在课本的106页的习题2,“拿一块强磁体靠近计算机或录音机,会损坏记录的信息吗?为什么?”,很显然,这些问题都需要利用磁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解释。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由于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多少经验,所说的不足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为老师能不吝赐教,给以批评和指正,我不胜感激。

 

 

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司南版)的修改意见

(系列)

 

 

          吕少宾

福建省福清西山高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中部 张文彬《开展愉快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下一篇:高中部 陈恒《实施人才战略,促进高教发展》—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