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 陈恒《实施人才战略,促进高教发展》—西山学校德育论文
2014-04-15 09:14:20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其成功有多种因素,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最大的资本流动,世界各国各大高校都从强校战略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高校师资争夺正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在这个战场上取得胜利,谁就能真正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居于领跑地位。

                              陈恒          西山学校高级中学

 

[摘  要]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其成功有多种因素,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最大的资本流动,世界各国各大高校都从强校战略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高校师资争夺正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在这个战场上取得胜利,谁就能真正在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居于领跑地位。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战略;人才争夺;人才发展

 

今天,人才正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大而言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变成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小而言之:随着中国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以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战略正日益引起全国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高校要想在全球化教育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有所作为,必须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文化的精髓,实行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美国高教产业兴盛的根本所在

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其历史可以看出,美国高教事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高教事业兴盛的根本所在,源源不断的外来高素质移民和国内教育培养的大量创新人才,不仅创造了美国强大的高教发展基础,并且塑造了一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平衡的教育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先型教育模式。

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领土向北美西部拓展,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移民开始成为美国有组织的政府行为,其中更是对教授等高学力移民提供优惠措施。二战后,大约20万科学家,工程师和教授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在推动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同时,大量的高学历移民更是推动和支撑了美国高教事业的发展和兴盛。

一方面,大量外国教育菁英离开本国来到美国,相应地削弱了本国高教事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些高学历移民一方面补充了美国高教师资的缺乏,而且源源不断的人才还使美国高教事业始终充满创新活力,形成一种吸引人才和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关于外来人才对美高教事业发展的贡献,我们可以从用钱学森、芳步青、李四光等我国一流的科技及教育菁英在美高教岗位工作成果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说:美国高教兴盛于它的“磁石效应”,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的“门客”制度,广收贤士,为我所用,这一点美国就为其他许多国家所不及。

除了大量吸引外国教育菁英外,美国一贯重视教育,自建国以来,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着重培养本国高素质人才,使其中一部分成为高教事业的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采用“高校培养人才,吸收自身人才为新鲜教育师资”模式,进而形成“滚雪球”效应,推动了美国高教事业的大众化,这也是美国高教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之一。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撰文指出:“在2000年以后的时代,我希望整个民族竭尽所能,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世界一流的教育,随着美国步入新世纪,没有哪项任务比这更重要”。

人才争夺,没有硝烟的战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最大的资本流动,世界各国各大高校几乎都从强校战略角度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高教师资争夺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在这个战场取得胜利,谁就真正在全球化的高教竞争中居于领跑地位。

从现实情况看,在高教师资争夺的战场上,名牌大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美国名牌大学数量居世界之首,可以说,在高教师资方面,美国在与全世界较量,美国高教产业对全世界实现吸引人才战略,据统计,每年全世界150万留学生中,有48.1万人在美国学,大量外国高教菁英涌向美国高校。

美国高校之所以至今仍是世界高教人才的向往之地,除了优势的生活环境外,还在于美国高校实施一系列政策给优秀教师提供优厚待遇,充足的教学经费,设备及其宽松的科研环境,这三个因素是吸引高教精英的重要原因,也是保证高教事业不断获取新成就的关键因素,为补充国内高等教育师资的不足,美国还通过签发“绿卡”,让国外知名教授来美讲学,还设立多种教育基金等方面吸引国外优秀教师和留学生。

人才发展,中国现状不容乐观

人才发展是国之大计,未来20年,中国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能否实施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关键因素之一,而高教扮演着“关键中的关键”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事业一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工作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总体而言,我国高教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是大学师资严重短缺,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首先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尤其是自1999年来高校扩招以来,日益增长的高教师资需求与有限的高学力人才资源形成矛盾。高校教师工作量严重偏大。又由于人才培养配置方面的不合理,如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偏小,显然不利于大学师资的培养。此外大量高学力人才不肯去普通高校,不少人又学非所用。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结果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存在严重的师资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人才浪费现象。

二 高教投资过低

在最新资料统计,1998、1999年中国教育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相比之下,印度的教育经费是其GDP的3.2%,俄罗斯是3.5%,菲律宾是4.2%,美国则是5%。由此观之,中国的高教产业投资明显不足,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之前,全国各大高校均为公办办学经费由政府拨给,学生缴费仅仅是象征性的。但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高教事业的经费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严重的经费短缺。

三 高校发展模式不合理

从中国现实情况看,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模式。由于中国国情国力有限,不能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只能沿袭历史上的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取方法,让少部分青年进入高校读书。这种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不仅扭曲了国民的素质教育,而且也阻碍了“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与西方实行的大学“大众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此外,众所周知,国内名牌大学不仅吸引了大多数高等教育界的精英,而且通过高考,吸收了大部分优秀学生。这些方面,普通高校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在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这两大高校发展决定性因素上,前者的“强强联合”与后者的“弱弱相加”相比,差距更显巨大,这显然有悖于大学大众化教育趋势,也不利于高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 潜在高教人才外流严重

我国的高教人才流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留学,学成不归;二是流到外企、合资企业等其它行业。

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招聘科技人员”签订,中国人就占10%,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近60万人,学成归国只有15万人,回归率和滞留率的严重反差,值得我们深思,另外,其他行业,也凭借高薪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直接面对面”的吸引高学力人才,诸如高校教师“弃教下海”,“弃教从政”等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些不利因素,无疑使潜在大学师资力量外流,同时也成了我国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

不待扬鞭自奋蹄,中国高校的使命回应

经过了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高教产业的竞争,面对问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并实施系统的高教发展战略,为高教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观念

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必须树立面向21世纪的新教育观。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即教育的“生命性”,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性的生命,而且是处在人生最重要,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人”——大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树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意识;二是坚持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三是树立从实际出发多种规格达标的质量观,要改变“千足一靴”的达标观和“千人一面”的质量观;四是树立新的人才观,转变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为每一个人能够充分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提供条件,改变原来只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狭隘人才观。学生各种素质一定要优秀,除专业文化素质外,社交、礼仪、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语言表达、风度的养成等等,许多不起眼的细微末节,都必需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以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见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力争活跃,出色,以适应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适应用人单位对全方面发展“全才”、“通才”人才的需求。

二、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抓好学科建设

课程改革是实施高教改革的核心,它是高教质量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课程改革的支持,高教改革便成为“空中楼阁”和“无本之木”。所以,一是通过课程改革,确立符合大学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要做到使陈述知识和程度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统一起来,体现知识,能力和人格;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实现模块化和综合化,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活动课,尤其是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运用能力,三是在课程结构上实现阶段化和个性化,开设知识课程,情意课程,活动课程,自我发展课程;四是开设丰富多彩的适合不同阶段和个性的选修课,尤其是要积极开发地方课和校本课。此外,要科学、合理,优质地编排和设置必修与选修之间比例,以及相应学分比例,使大学毕业的总学分能体现其智能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教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开设选修课不是让学生获得几个学分,而是从培养创造性,创新性人才方面出发,切实提高选修课的实效。在管理和运作上应采用灵活手段。因此,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要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二是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学校本论”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另外各大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地为老师们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三是进一步完善与聘任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实行向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政策,并且还可以适应的增减教师,以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

办学条件是实施高教发展战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大学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现教育设施的现代化都是必须的。所以,一是硬件方面,要增加更新一些设备,如图书、微机、实验仪器设备和科技实验设备,还要建立与大学教育相适应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二是软件方面要注意校风,学风的形成,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此弥补一些办学条件不足的遗憾。

五、积极贯彻“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方针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高教改革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实施同时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的扶助。所以,一是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促进人才战略实施的具体政策,加大对高教事业的投资力度。同时建议研究机构加强对高教改革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并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使高教改革能顺利,健康地实行。二是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依靠社会力量为补充办好高等教育。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的适度扩招也是势在必行。

2003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全国推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全国人才战略工作会议”也将近期召开,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各大高校作为高教改革实践的主体,一方面要以人为本,自力更生,营造出“自强不息,厚德载扬”的良好学术氛围。把高教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积极加强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教菁英及其宝贵经验,探索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教发展道路。

站在新世纪第四个台阶上,向后看,千载悠悠,向前看,前景无限。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历史的大潮已把我们推到高教改革的浪尖,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拿出实力和勇气,与“浪”共舞,冲止时代的浪尖,才能尽显英雄本色。当然,高教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会充满荆棘和坎坷,但只要我们有实力,敢拼搏,够坚韧,以“不待扬鞭自奋蹄”之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前程艰难笑着走,走过去,走过去,前面一定是柳暗花明,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⑴环球时报

⑵参考消息

⑶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35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0

邬大光,潘懋元.我国发展地区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0(3).8

⑷刘玉珍[J]《抓住机遇  发展我国教育产业》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0.1

⑸张明旭 [J] 《关于中国教育产业的认识和对策》 煤炭高等教育 2000.1

 

 




相关热词搜索: 陈恒

上一篇:高中部 《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司南版)的改进意见》—西山学校
下一篇:高中部 黄桂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西山学校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