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在新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课改论文
2014-05-15 14:51:55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浅谈在新课改环境下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课改论文
(西山学校 高一历史组 赵灿文)
近年来,各种媒体频繁报道有关国人抵制美货、日货以及反对美国对台军售的新闻。在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与慷慨激昂的爱国言辞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伟大的民族凝聚力。而这不正是一个伟大民族复兴与强盛源源不断的动力吗?这种爱国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这种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却是源自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当新的航船立起自强不息的风帆迎着朝阳驶向大海,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奥运炬火在世界各地传递,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也欣慰于我们在传承祖先优良文化传统工作中的贡献。这充满斗志的爱国激情不正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硕果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大致做如下规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等。由此看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应是多方面的而且应是必要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从半个世纪前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赶跑日本侵略者,到近年来国人团结一致抵制法货,迫使欧洲国家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则无以爱其国”, 正如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所说的,一个人爱国归根结底就是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反过来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那么如何用史实说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历史教材中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使得历史教育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述事之中即见其指”,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谓“细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翻开历史那一页页壮美的篇章,从古到今,无数英雄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从荡平倭冠的戚继光到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从抗击沙俄收复新疆 “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到浴血奋战 “平壤城头留英名的左宝贵”;从甘洒热血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题材。我们英雄的先辈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豪情谱写着一曲曲爱国爱民的赞歌,那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将他们永存不朽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呢?
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农业、医学等科技成果遥遥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为世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马克思曾把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称作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我们为祖先创造的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但是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的战舰却在中国发明的指南仪器指引下用中国发明的火药炸开了中国的国门。接着就发生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痛失台湾的教训还南京大屠杀的惨剧。痛定思痛,总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把这些自豪与悲愤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不要忘记历史,让他们在感受耻辱的历史岁月中明白:没有国就一定没有家。
二、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传统美德教育
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到启建夏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绵不绝,也是因为我们的传统美德不断延续和发展。我们要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优良的精神文化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时穷,节乃在;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南宋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以其浩然正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优美诗篇。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可以说这都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正义廉洁民族气节。在这些民族气节的鼓舞下,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实现伟大的人生目标,宁可身死不可志短,为后人作出了榜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责任让学生为此而感动。
除了正义廉洁的民族气节,先辈们还给我们留下了奋发向上优良传统。从小树立伟大的志向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在前进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戚继光年仅十七就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 还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后来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异族入侵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名垂史册的民族英雄。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十九岁时又作“大江歌罢掉头东”,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则在《史记》中用生动的笔墨向后人诠释发愤立志逆境成才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历史教学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树立奋发立志、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勤俭节约,尊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古人云: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纵观朝代兴衰的古代历史可以发现有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是 “成由勤俭破由奢” 。帝王的勤俭节约带来了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而老百姓的勤俭节约却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封建历史经受起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在饱经沧桑的历史岁月里,我们也用尊老爱幼的方式让我们民族的血脉不断的延续与更新。“西伯善养老”指的就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的故事。帝王尚能敬长,老百姓自不必说,在民间就有“怀橘遗亲”、“行佣供母”故事。我们把勤俭、敬长的道理用历史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从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法制教育
我们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最大的瑕疵就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治的思想。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不能让封建思想与人治的毒瘤来毒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民主与法制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运用大量正反两面教材向学生证明法治是时代的潮流。
中国的法治思想最应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把法家思想发挥到淋漓尽致,只是可惜商鞅等人的法治却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算不上正真意义的法治。自秦朝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治的历史,有多少帝王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导演着一幕幕的悲剧。秦始皇因为担心儒士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而将认为对自己不利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乾隆年间,彭家屏等人因为家中收藏有关明史的违禁图书而被处决。乾隆帝认为已去世的沈德潜的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是对清廷的映射攻击,竟然开棺戮尸。在这专制的黑暗时代人们没有思想与自由,为了推翻专制实现民主与法治,从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到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再到新民主义的毛泽东,英雄豪杰们为扫除黑暗实现民主与法治殚精竭虑、舍生忘死。我们利用这些正反教材告诉学生,人们期盼已久的法治社会来得却是那么不容易。
那如何让学生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呢?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适用的范围是学生、教师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人员。教师简单介绍这些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利用哪些法律文献,以及怎样利用这些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然也要利用相关法律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将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历史告诉人们为什么需要法治,而现实则告诉人们怎样来利用和维护法治。我们利用法治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法治也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巧妙的统一。
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教育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教育、国际主义精神教育等内容。但笔者相信,只有深入完整地理解真实的历史传统,才会有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完美地继承优良的传统,才会源源不断地创新;只有死心塌地地爱国,才会有真诚友善的国际主义精神。情感教育不只是口头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感人的气节,而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则在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正是我们在情感教育中催生出来的。
2013-6-26
上一篇:高中部 李春雷《遇事需冷静,做事讲原则》-西山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
下一篇:《把“健康”放在育人首位》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