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 曾小勇《诗歌教学如何化"难"为"易"》教学论文
2014-09-06 15:34:09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学习古诗能让我们感受祖国灿烂文化,培养情感。但鉴赏诗歌同时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何将诗歌化"难"为"易" ,经过多年探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读标题, 扣背景,悉作者 ;二是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三是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四是抓住诗眼,领悟诗歌魅力;五是发挥想像,品味意境。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学习古诗能让我们感受祖国灿烂文化,培养情感。但鉴赏诗歌同时也是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何将诗歌化"难"为"易" ,经过多年探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读标题, 扣背景,悉作者 ;二是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三是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四是抓住诗眼,领悟诗歌魅力;五是发挥想像,品味意境。
关键词:诗歌  化"难"为"易"    意象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诗,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古诗教学,让学生通过古诗学习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古诗在今天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已有很大的体现,这些古诗大多是古今传诵的名诗,语言精炼,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提升其审美情操的好材料。但是由于古诗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内容十分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又加上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而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大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学生自然就不能深入理解体会诗中的意境、情感,当然也就没有兴趣可言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古诗的教学步骤,将诗歌教学落到实处。
       那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古诗教学步骤呢?俗语说“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教学亦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不同文体时,不能一味地苦干,甚至蛮干。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也会招来南辕北辙的恶果。因此,我们教古诗时不能照搬现代文的教法,我们教师要明白古诗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内容含蓄,表现手法独到。 这些特点给学生解读诗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加之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根据诗歌的特点切实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劈云见日”,化难为易,就显得异常重要。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读标题, 扣背景,悉作者
       首先,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读了标题,读者便会产生疑问:收割人为什么感到孤独?是因为生活贫困、还是遇到了什么不幸?
       其次,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如要正确鉴赏艾青的《我热爱的土地》,就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写此诗的1938年,中国的土地正在一块块地被宰割,抗日烽火已经燃起,因此诗中弥漫着哀愁的情绪,但又不无激愤。他为“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歌唱”,并发誓:即使死去也要把羽毛奉献给它。
       最后,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
       总之,在鉴赏诗歌时事先同时抓住这三点,对进一步鉴赏诗歌有一个极大的帮助。
二、 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咏,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因此说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使情景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朗读诗歌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
     因此,我们在诵读教学环节中,尤其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并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萧瑟的画面和忧伤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凄寒和作者内心的愁苦。
 三、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诗歌,而是他们觉得诗歌很难懂,而难懂的原因是不知道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这首诗歌的意象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表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金色花这种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因为金色花暗喻小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
四、抓住诗眼,领悟诗歌魅力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炙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动词)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动词)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每(副词)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中的"绿"字更是脍灸人口。
五、发挥想像,品味意境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读诗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整了。“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总之,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挑战性,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诗词积累,提高诗歌教学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曾小勇

上一篇: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 曾武林《用爱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德育论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