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跟爱一起走》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班主任经验交流
2014-04-02 09:53:24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多重的角色定位让班主任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

福清西山学校 韩永平
       多重的角色定位让班主任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不知不觉中,一个“累”字悄悄爬上班主任的脸颊,为班主任的工作平添几分苍白和紧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项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而愉快起来呢?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班主任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有效地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一、我的“光环”我做主
       这里的“光环”指的是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把其它良好的品质赋予了他。这就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光环效应”。俗话所说的“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作为一个班主任,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在学生面前都会罩上一层光环。在刚接到一个班级的时候,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光环”下产生的敬爱感、信赖感和服从感,及时地组建班级组织、确定班级目标,做好班集体的创建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持久有效的“光环”是由班主任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行为、仪表等因素造就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光环”。
1.仪表形象。仪表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情感的外露,因此,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必须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神情端庄,态度和善。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见了有亲近感。这一“光环”可打开沟通师生思想的大门,为顺利做好班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语言形象。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的运用,关系到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班主任面对学生讲话,尤其是第一次讲话,必须针对所讲的内容,对所运用的语言仔细推敲,反复提炼,要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从而使他们信服、佩服。这样,学生才能听而有行,行而有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
3.行为形象。育人一靠言传,二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就必须时时处处注重自身的行为表现。例如,班里组织劳动,班主任不仅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战斗员,要说在前,干在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学生。如果班主任不能处处以身作则,他就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不仅要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模范,而且要做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率,注重自身的行为形象。
4.教学形象。教学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班主任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学生尊重、信任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班主任必须教好课,特别是上好第一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在讲课中,既要恰当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到师生互动。讲课成功,学生们就会尊重你,信服你,这样就能为做好班级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班主任良好的个人形象一旦确立以后,它就能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光环效应”,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再抓住时机开展班级工作,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顺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二、别忘了快递“金香蕉”
       这里的“金香蕉”指的是“金香蕉效应”。它来源于IBM公司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IBM公司创始人汤姆·瓦特森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已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绩,瓦特森十分高兴,想好好奖励一下这个小伙子,结果找遍办公桌抽屉,也只找到一只香蕉,他就把这只金黄色的香蕉作为奖品给了小伙子。从此,“金香蕉”成为IBM公司员工取得成绩的象征。“金香蕉效应”即源于此,其遵循的原则是,奖励不在多,要重在及时。虽然“奖”额有限,但“奖”价无限。
“金香蕉效应”给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是:班主任要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奖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达。这里的“奖励”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一张奖状,也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下亲吻,甚至是一个点头微笑。班主任的“奖励”,可以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学生对班主任的赞许或表扬,一般都是非常在意的,因为这表明了班主任对他的认可,表明了他在集体中的价值,同时也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善于发现,及时地为正在进步的学生送去暖心的“春风”,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之不断进步。
三、在“置换”面前主动出击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喜好憎恶,有时尽管不直接表露,但仍会通过间接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称之为“置换”。班主任懂得了置换原理,就可以通过观其言,察其行,从学生置换的言行中,洞察其内心的变化。如有学生突然不交作业,上课不专心,就应该考虑到该生是否学习有困难或对教师有意见;平时很和气的学生突然与他人争吵斗殴,或许是因为生活、学习、家庭中出现了不如意的事情;有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应想到他在班级中是否缺少关怀与友情;坐前排的学生,一反常态要换到后排,是否对同桌或教师有意见……学生的这些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心一系列矛盾冲突的一种“置换”表现。班主任了解了置换原理,就可以增强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取得班级工作的主动。
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经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他正确地指出了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的关系,即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就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有效的教育措施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和预见上面的。懂得了“置换”的原理,班主任能够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洞悉学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原因,从而大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同时,只有及时了解到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才能做到及早发现学生中不良倾向和错误苗头,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教育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四、班级因“参与”而精彩
       “参与”是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参与”能让学生体验到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是一种态度,心理学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两个过程对“参与”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同化——内化”理论。同化与内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同化是自觉地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内化则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及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一个人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同化到内化的过程,经过内化形成的态度属于个体内在接受的固定的难以改变的。班主任将班级计划交给大家讨论后再执行,发动学生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个过程看似冗长,实际上通过参与讨论,学生会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会显得通情达理,积极拥护集体决议。学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从“服从—→同化—→内化”,“参与”的激情就是这样被激发的。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像班干部的任免、班级活动的组织实施、三好学生的评选等,班主任都应让学生参与决策。这是民主之需,也是心理之需。只要珍惜“参与效应”,班主任的意图计划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班级管理目标才能圆满实现。《管子·七法》中所说的“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代位刺激”显神奇
        在人际交往中,要建立联系并使联系成功,其重要技巧是“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有人说,夸赞女士,不如夸赞她的宝贝;奉承小姐,不如赞赏她的宠物。实际上,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的“代位刺激”。女士的宝贝、小姐的宠物,是其自身扩大的一部分,是她们自身的一种“替代”。刺激这些扩大了的“局部”,就可以达到刺激全面的目的。班主任在工作时,如果能充分利用“代位刺激”激励学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怎样利用“代位刺激”来激励学生呢?这要求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赞赏。字写得好、作业整洁、对人和气、尊重师长、办事认真、衣饰得体、爱好广泛、有一技之长……这些都是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都可以视作学生自我的替代、扩大。班主任的赞扬和肯定,会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这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尤其值得尝试。班主任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后进生身上细小的优点,不断地给予他们肯定与赞扬,让这些后进的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鼓起自信的风帆,向着好的方面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甚至还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自觉地学习一些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开展工作,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班级工作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克服盲目性,提升效率。每一个当班主任的教师都懂得要去爱,在爱的路旅途上,班主任如果能与心理学一路同行,那么你的心情也会因此而明亮起来,轻松与愉悦的工作,就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班主任 韩永平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班主任经验交流
下一篇:《用心爱学生,用爱铸师魂》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班主任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