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思考》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
2013-12-30 09:02:33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本文首先论述了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接着论述了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最后论述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基本要素,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不单纯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思路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关键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
党内民主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它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必须从“党的生命”的高度认识和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党内的各项制度,包括民主集中制度,选举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民主评议与监督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否也必然对政治体制的有关方面是否完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共产党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创立者,而且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也必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党政治,我们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并不断扩大,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性在历届党章中都有所体现,各项民主原则都在党章中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长期忽视党内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好,制度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由此而来,便形成了一种与民主制相违背的个人高度集中的人治型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其结果是导致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惨重教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历史的经验充分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命,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内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其党内民主建设的意义绝不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它必然对于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思路。邓小平曾精辟指出:“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造不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党内民主既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又必将成为人民民主的先导和保障,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
人民民主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胡景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根本性观点。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宣示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意义,而是强调“人民民主”对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意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另外,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需要注意的是人大代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就无从谈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必须贯彻始终的政治取向。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意味着人民民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中的一项内容,而且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与灵魂。它不仅属于政治制度建设领域的问题,而且与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和息息相关,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景,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价值,从人类历史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民民主,则是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否则社会主义就难以达到这一价值目标的彼岸。在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境界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水平,始终是衡量社会主义现实价值的重要尺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先进性,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工人阶级在其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尽管实现这一民主的方式和途径在各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工人阶级的领导,实现人民主权和实现人民意志,既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当家作主。人民是这一民主最为广泛的物质力量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民主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这一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民主才真正具备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为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相应的政治基础。
三、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从理论上讲,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国共产党位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使党内民主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有诸多方面的区别,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党内民主代替人民民主,也不应该以人民民主代替党内民主。
首先,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民主的地位不同。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民主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表明人民民主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第二、民主的主体不同。党内民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而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民主的形态和层面不同。党内民主属于政党层面,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纯粹的党内政治民主。人民民主属于国家层面,是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它既是政治民主,又包括全体人民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各个方面的民主。
第四、民主的适用范围不同。党内民主适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人民民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其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又是有联系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先导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发展依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以及向周边的拓展。从党的地位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组织网络遍及整个中国社会,主导着整个中国政治进程。党内民主政治观念的强弱、党内民主框架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建设的发展。从党于社会的关系来看,党是由社会各阶层的先进份子组成的,是全社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与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树立了民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民主作风,就必然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力。反之,如果党组织及成员缺乏民主意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必然受到负面的影响。总之,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推动人民民主的基本途径和可靠保障。
第二、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目标与规制。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离开人民利益与人民民主,我们再提党内民主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党内民主的发展又是受人民民主所规定和推动的。正如俞可平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认为:“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而且必须带头遵守法律,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办事。因此,离开了人民民主的目标与规制作用,党内民主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甚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发展。
第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多次把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民主建设本身就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关键。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并不是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单方面指向,毕竟人民民主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最终目标。另外,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人民民主,其建设和发展也直接推动着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既体现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推动作用,又体现为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反作用。应该说,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互动、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资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耀桐 .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6
[2] 刘文全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分析与思考[J].党的建设.2008.1
[3] 韩 强 .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起来[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4] 金安平 . 从发展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5] 蔡 霞 .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J].民主政治.2008.10
[6] 张星炜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J]社会科学研究 2008.6
[7] 尹学朋 . 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化进程双维度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J]理论研究 2008.4
[8] 王长海 .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4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关键范畴。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党内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
党内民主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它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必须从“党的生命”的高度认识和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党内的各项制度,包括民主集中制度,选举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民主评议与监督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否也必然对政治体制的有关方面是否完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共产党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创立者,而且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以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也必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党政治,我们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并不断扩大,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性在历届党章中都有所体现,各项民主原则都在党章中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长期忽视党内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好,制度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由此而来,便形成了一种与民主制相违背的个人高度集中的人治型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其结果是导致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惨重教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历史的经验充分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命,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内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其党内民主建设的意义绝不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它必然对于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思路。邓小平曾精辟指出:“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造不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党内民主既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又必将成为人民民主的先导和保障,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
人民民主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胡景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根本性观点。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宣示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意义,而是强调“人民民主”对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意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另外,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需要注意的是人大代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就无从谈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必须贯彻始终的政治取向。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意味着人民民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中的一项内容,而且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与灵魂。它不仅属于政治制度建设领域的问题,而且与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和息息相关,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景,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价值,从人类历史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民民主,则是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否则社会主义就难以达到这一价值目标的彼岸。在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境界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水平,始终是衡量社会主义现实价值的重要尺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先进性,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工人阶级在其中处于领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尽管实现这一民主的方式和途径在各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工人阶级的领导,实现人民主权和实现人民意志,既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当家作主。人民是这一民主最为广泛的物质力量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民主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这一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同时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民主才真正具备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为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相应的政治基础。
三、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充分发展。从理论上讲,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国共产党位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使党内民主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有诸多方面的区别,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党内民主代替人民民主,也不应该以人民民主代替党内民主。
首先,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民主的地位不同。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人民民主体现在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表明人民民主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第二、民主的主体不同。党内民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而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民主的形态和层面不同。党内民主属于政党层面,是非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纯粹的党内政治民主。人民民主属于国家层面,是国家形态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它既是政治民主,又包括全体人民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各个方面的民主。
第四、民主的适用范围不同。党内民主适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人民民主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其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又是有联系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先导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发展依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以及向周边的拓展。从党的地位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组织网络遍及整个中国社会,主导着整个中国政治进程。党内民主政治观念的强弱、党内民主框架科学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建设的发展。从党于社会的关系来看,党是由社会各阶层的先进份子组成的,是全社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与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树立了民主意识,养成了良好的民主作风,就必然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力。反之,如果党组织及成员缺乏民主意识,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必然受到负面的影响。总之,没有党内民主就没有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推动人民民主的基本途径和可靠保障。
第二、人民民主是党内民主的目标与规制。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离开人民利益与人民民主,我们再提党内民主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党内民主的发展又是受人民民主所规定和推动的。正如俞可平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认为:“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而且必须带头遵守法律,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办事。因此,离开了人民民主的目标与规制作用,党内民主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甚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发展。
第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多次把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相提并论。在他看来,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民主建设本身就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党内民主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关键。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并不是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单方面指向,毕竟人民民主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最终目标。另外,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人民民主,其建设和发展也直接推动着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既体现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推动作用,又体现为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反作用。应该说,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互动、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资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耀桐 .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6
[2] 刘文全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分析与思考[J].党的建设.2008.1
[3] 韩 强 .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起来[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4] 金安平 . 从发展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5] 蔡 霞 .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J].民主政治.2008.10
[6] 张星炜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J]社会科学研究 2008.6
[7] 尹学朋 . 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化进程双维度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J]理论研究 2008.4
[8] 王长海 .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4
上一篇:“快乐教学”下的英语教学(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高二英语教学论文)
下一篇:“浅谈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