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
2013-12-30 18:09:45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德育的渗透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人文性强的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关注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福清西山学校 黄丽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诚然,德育工作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里,但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品德、人生观念、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去教育、感染、指导、熏陶学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以利于他们成长为“四有”新人。因此,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渗透和教学方式的渗透这两个方面来谈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教学内容
       古语有云:“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如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如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那些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屈原列传》中的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人之滋垢”的高洁品质;《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与高尚人格;《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精神等等。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学习,发扬其精神、人格、气节,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进取,奋力拼搏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方式
     为了使高中语文课本中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得以良好实施,笔者拟定了如下方案:
      (一)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一直以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等作用。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从任教以来,我就注重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情况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举行书法竞赛、作文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阶段的努力,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阎立钡 《语文教育学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    张琼 马尽举 《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7
3.    裴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6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优秀论文

上一篇:《关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思考》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
下一篇:班级管理之我见(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班主任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