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教育”了吗——从贾宝玉的教育谈起》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教学论文
2014-03-20 08:30:16   来源:福建西山高级中学    点击:

今天我们就先从贾宝玉的教育谈起,从中吸取一点教育的教训吧。我们且不谈其生活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社会背景,仅就贾宝玉所接受的教育及结果与当今社会教育的共性谈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福清西山学校   雷丽华
 摘抄:今天我们就先从贾宝玉的教育谈起,从中吸取一点教育的教训吧。我们且不谈其生活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社会背景,仅就贾宝玉所接受的教育及结果与当今社会教育的共性谈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贾宝玉  教育   当今社会   共性
 
       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贾宝玉”,被长辈们当心肝地疼着,爱着,哄着,宠着。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幸福了,有吃有穿有玩,还有什么不满足?可是,我们只看到了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他们的内心,要不为什么许多孩子像贾宝玉一样生活在蜜罐里却口口声声地呼喊着痛苦压抑,许多孩子像贾宝玉一样被宠着疼着却不顾一切地离家出走了呢?甚至还有那么一部分孩子想不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你不懂他们的内心,那么你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永远停驻在困惑和惊疑之中!
       今天我们就先从贾宝玉的教育谈起,从中吸取一点教育的教训吧。贾宝玉虽只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但我相信小说中虚拟的人物有其生活原型或合理的生活逻辑。我们且不谈其生活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社会背景,仅就贾宝玉所接受的教育及结果与当今社会教育的共性谈谈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个人一生中受到的最初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我们先来看贾宝玉在这个显赫家族中所受到的“教育”吧。
 
奶奶:温室花朵式的教育 
       在《红楼梦》里,贾母是与贾宝玉相处最多的长辈。她不仅在贾府中地位最高,而且也是一位溺爱孙子,偏心又慈爱的老奶奶。
贾府中,贾母的孙子有贾珠、贾琏、贾宝玉和贾环,曾孙有贾兰。然而这些孙子和曾孙中,贾母独独最爱宝玉,视他为命根子。贾母偏爱宝玉自有她的理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其一,宝玉出生时“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人人都说来历不凡;其二,宝玉生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肪;转盼多情,语言常笑”,真真是外貌极好,十足的一个举世无双的美男子;其三,聪明乖觉,万人不及,嘴巴甜最能讨人欢心。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在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说宝玉“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也跟着满脸泪痕:“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贾母看见宝玉就如同看见贾代善一般,难怪贾母如此疼爱宝玉。
       因此,贾母把宝玉和孙女们一起放在身边养,平时照顾宝玉的又是丫鬟和老婆子们,这样长期在女性包围的环境中成长,宝玉就变得缺少阳刚之气。贾母让丫鬟婆子精心照顾宝玉,呵着护着,怕有半点闪失,这种一味顺从,温室花朵式的“教育”养成了宝玉任性、贪玩、随心所欲的性格特点,他的人生变得缺少奋斗目标,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总爱往消极处想,缺少耐挫力。 
      不仅是宝玉,其实很多实例证明隔代养大的孩子更加任性,缺少独立性。因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会更溺爱晚辈。当今社会,留守儿童多得不胜枚举。还有一些是父母亲由于工作(事业)忙等的原因,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这些儿童在心理上、心智上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父亲:为了面子的教育 
       贾政是贾府里最想当个好爸爸的男人。可是他常常因为忙于“事业”——当官——而忽视了对儿子的管教。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亲。
       因为长子贾珠去世,而贾环是妾生的孩子,所以贾政最关注的是与王夫人生的次子贾宝玉。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贾政在宝玉周岁时就对宝玉的未来志向做了一次检测,望子成龙可见一斑。可是在抓周时,尽管贾政命人把“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宝玉却视而不见,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这个小小的举动让贾政非常失望,甚至大怒,还片面地定棺下论:“将来酒色之徒耳!”从此,估计贾政一直都是带着这副“有色眼镜”来看贾宝玉的。作为一个父亲,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好,你可以耐心地引导,把孩子引到你所认为的正路上来,或者接受孩子的选择。可是贾政既不引导,又一味地否定宝玉,这样能教育好孩子吗?
      贾政一直希望宝玉能建功立业,将来承担起贾府继续兴旺的重任,光宗耀祖。这样他不会丢祖宗的脸,有面子。可是他顾及到自己的面子,却从未顾及儿子宝玉的面子。
       第九回提到宝玉为跟秦钟一起玩而主动请求入私塾学习。在告之贾政时,贾政却当着相公清客们的面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是玩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可见贾政已经看出宝玉上学为的是玩,而不是学。但是这至少比天天腻在家里玩有了进步,贾政不仅没有表扬宝玉,而且把宝玉痛骂了一顿;不仅是一顿痛骂,而是当着众人的面极大地羞辱宝玉,伤害着宝玉的自尊心。这实在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式。
       其实宝玉的表现也有让贾政满意的时候。比如第十七回,宝玉就表现得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可是贾政即使对宝玉的表现满意也只是暗自点头,却吝啬于一句表扬的话。或许在他心目中,“表扬”只会让人骄傲、懈怠,只有批评才会发人深省、引人上进。
        文中记载,大观园中一处的亭子建的十分雅致,贾政等给亭子命名为“泻玉”,而宝玉则认为“沁芳”更新雅,贾政心里虽赞赏,却只是“拈髯点头不语”。贾政让宝玉拟一副七言对联,宝玉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贾政虽满意,但还是不忘批评与断喝“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物”“你这畜生”。在众人面前,欣赏美丽的大观园,贾政对宝玉的表现满意尚且还这样简单、粗暴地呵斥和辱骂,那么对宝玉不满时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形呢?
      且看第三十三回,贾政让宝玉见见贾雨村,因为贾雨村是官场中人,让宝玉见他,目的是让宝玉早点适应社会、官场上的交际应酬。可是宝玉的表现却让贾政很没面子“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贾政“原本无气”,见宝玉如此惶恐不安,呆头呆脑的样子觉得很失望。接着忠顺王府的人来向宝玉要戏子琪官,贾政听了之后又惊又气。等寻宝玉来问,贾政劈头就骂:“该死的奴才......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及至送忠顺王府的人走后,才回身,又碰上了贾环。贾环的一番诬陷的话更是火上浇油,至此贾政彻底被气昏了头,“虎爸”的本性暴露无遗。贾政喝令“快拿宝玉来!”,又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这贾政不分青红皂白,轻重缓急,拿着宝玉就往死里打。幸好王夫人及时赶来,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个“虎爸”贾政却又是个极孝顺的儿子。见到贾母大暑天赶来,贾政立刻变成“羊”儿了。他“又急又痛,连忙接出来”,先是陪笑,接着在贾母的数落下竟然叩头痛哭了,甚至“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可见贾政教育儿子实在是缺少科学合理的育儿方式,只有简单的呵斥、责备、鞭打。这些方式只能让贾政和宝玉两人关系越来越疏远,宝玉对贾政只有恐惧,一听说贾政叫他就吓得魂飞魄散,六神无主。而贾政也越来越不理解宝玉的想法,以致宝玉终于“斩断情丝”,逃避所有责任,离家出走,遁入空门了。对于三子贾环,可以说贾政从来就没有真正用心教育过他。
从这些事例可以说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以失败、失望告终。
 
母亲:缺少交流的教育 
       弗罗姆说过:“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作为贾府的大管家,出生高贵的王夫人对儿子贾宝玉的爱也不例外。更何况,王夫人的大儿子贾珠已经去世,唯有宝玉一个独苗。王夫人对贾宝玉的爱子之心,相信作为父母的都能理解。
       因为贾政当官公务繁忙,作为母亲,王夫人本应该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然而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判定,王夫人是一个严重失职的母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无为而教。
        贾母溺爱孙子宝玉,王夫人就顺着贾母的意,让宝玉跟着贾母饮食起居,自己倒落得清闲,可以少为宝玉操心。当今社会,像王夫人这样的母亲也是随处可见。孩子生下来后,由老人带,作为父母的借口是“老人更细心”,“我们事业忙”。等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
其二,不理解少交流。
       因为贾母的溺爱,宝玉未免任性。而王夫人只能无奈地称他“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她对儿子宝玉的言行十分不解。从黛玉刚进贾府时,她对黛玉说的话可见一斑:“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一次,宝玉参加王子腾夫人的寿辰回来,“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便用手满脸摩挲抚弄他,宝玉也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好一幅温馨的的母子图。这时王夫人道:“我的儿,你又吃多了酒,脸上滚热。你还只揉搓,一会儿闹上酒来。还不在哪里静静的倒一会子呢。”温馨的母子交流图就此打住。从话语中可以看出王夫人显然不太喜欢宝玉多吃酒,可是王夫人没有教育儿子今后要少喝酒的只言片语。
       正因为缺少交流,王夫人不了解宝玉的内心世界,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按照自己的旨意来办事,以致她的“爱”成了伤害宝玉的利器。
金钏儿因为与宝玉说了几句亲密话,王夫人听着不顺耳,便打了她,还说:“好好的爷们都被你教坏了。”金钏儿任由打骂不敢顶撞。可王夫人还不解气,要把金钏儿赶出贾府,以致逼得金钏儿跳井自杀。
       王夫人许久没有过问宝玉的生活,否则怎么连侍奉宝玉多年的贴身丫鬟晴雯都不认识呢?而当王夫人发现出了问题后才开始派人抄检大观园。当她一一过目服侍宝玉的丫鬟时,她的判断标准是丫鬟的外貌举止,及婆子们的一面之词。不仅晴雯被赶出大观园,连同蕙香(四儿)、芳官都被打发了。因为晴雯长得太好了,“轻狂”;蕙香“聪明皆露在外面,且打扮的不同”,还曾说过“同日生日是夫妻”的玩话;芳官是个唱戏的女孩子。王夫人武断地认为“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王夫人认为是这些“坏”丫鬟教坏了宝玉,此举是为了儿子好。殊不知此举却让宝玉伤心难过,深受伤害。
       做母亲的既无法理解儿子,又缺少交流,最终母子俩只能生活在两个不同价值观的世界里。
 
老师——缺少生命意义的教育 
       贾代儒是宝玉的私塾老师。贾宝玉出生于显赫家族,在那个时代拥有私塾老师教育,是件很幸运的事。可是他的老师贾代儒教贾宝玉的只有通过科举考试通往官场的“敲门砖”。贾代儒给宝玉量身定做的“课程”是“每日早起理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几遍文章”。可见宝玉在贾代儒处学到的东西有限——读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中国的教育历来缺少生命意义的教育,功利性过强。读书只是通往立身成名或富贵的敲门砖。这完全扭曲了教育的意义。难怪现今大学生轻视生命,投毒案屡见不鲜,高科技犯罪频发,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啊!
 
教育的失败苦果——贾宝玉 
      于是所有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就造就了这么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贾宝玉。如此一个天生资质不凡,钟灵毓秀,帅气可人的富家公子最后却沦落潦倒至厌世出家。
       宝玉,虽是生活在女孩堆里的人见人爱的男孩,但也有一种江湖男子的豪气。他自命为“绛洞花王”,希望能保护大观园中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弱女子。可是当一位位正处花样年华的弱女子都先后离他而去,无法避免着沉重而悲惨的命运时,宝玉心痛了。他发现生活不是也不能如他一直所期望的那般美好,而他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关键时候缺少一种挺身而出的敢于担当责任的勇气。
比如金钏儿,宝玉明知她没错,却被母亲痛骂、责打,甚至被赶出贾府,以致失去立足社会的经济基础。宝玉选择逃走,连向母亲解释的勇气都没有。王夫人视宝玉为掌上明珠,如果宝玉敢解释清楚,可能王夫人会念儿子之面,而对平时一贯表现很好的大丫头金钏儿网开一面,不会逼金钏儿离开贾府,那么就不会有金钏儿跳井的悲剧。即使王夫人不同意,宝玉再去求求贾母,以贾母的威势,也会使王夫人屈从。而保住一个聪明善良可爱的女子不正是宝玉心中所要的吗?后来晴雯、芳官、四儿被被赶出大观园,宝玉虽然心痛神痴,但是都不敢在王夫人面前求情。王夫人武断地给丫鬟们判了“死刑”,而这是对宝玉的一次次伤害,让宝玉越来越觉得觉得自己的无能。起初,金钏儿之死,宝玉还只是偶尔逃出贾府去祭奠,可是晴雯之死就对宝玉打击巨大,他还包含深情地写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黛玉之死,则让宝玉无法忍受,最终他完全丧失了自我认可的能力,失去了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而选择出家来彻底逃避。因为在贾府中,黛玉是唯一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女子,失去了她就失去了心灵沟通的对象,失去了弥足珍贵的纯真爱情。余下的人虽然都爱他,但是这些都是充满隔膜的爱,充满着利己念头的爱。贾政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家族利益而要求宝玉入官场出人头地,王夫人把“爱”当做令箭,把他身边的看不顺眼的女子一一铲除。新婚妻子薛宝钗虽温柔体贴,但也只是把他当做后半生的依靠。
       纵观全书,如此一个聪慧、俊秀、善良的贾宝玉却一无所成,脱离了家庭、社会,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今天,我们希望这样的孩子能够少些再少些,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多一份推心置腹的交流,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多一些自我抉择的尊重,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贾宝玉”真正地释放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红楼梦》
备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福建西山学校 高中部 教学论文 雷丽华

上一篇:《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怎样做到快乐与高效的统一》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
下一篇:《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数学》福建西山学校高中部优秀论文